实木家具有哪些制作工艺?本期高密家具协会为您讲解。
实木的工艺要讲起来,能讲三天,因为这个过程真的太复杂了,比板材的复杂太多太多。人造的加工,简单到几步就说完了,买人造板回来、机器切割+打孔封边,包装。
实木呢?前前后后要上百道工艺,从一块木头生产成一件实木家具,最后售出,它背后都需要一系列繁琐的工艺的支撑——原料的挑选、干燥平衡;木料加工(开料、打磨、拼装、再打磨);油漆喷涂(擦色、着底色、上好几遍底漆再上面漆、干燥);包装(检验、点色、吹尘、包装)等。

这中间费的时间人工要比板材家具高几倍,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讲究,制作工艺的好坏也是决定实木家具价值的重要因素!
今天就来说说实木家具4项比较特殊的工艺:
01 大板直拼
02预留伸缩缝
03榫卯工艺
04上漆工艺
第一工艺:大板直拼
刚买的桌子是一条一条断开的,难道买到了次品?

不要慌,要看清楚是只有纵向断开,还是两个方向都断开。如果是两个方向都有断开,那就可能是指接板的家具,如果是只有纵向断开,那么恭喜你,你买到的家具使用了目前家具拼接工艺的最优解——大板直拼工艺。

简单点来说,就是把宽的原木板,先裁成窄板,再拼接起来,木材的稳定性就可以提高很多。实木直拼板是最地道,最货真价实的实木家具用料。

为什么说它是最优解,这不得不从树木的结构说起。木材内部其实有很多管孔,特别是阔叶硬木,会看到非常明显的管孔,这些管孔会根据空气中的含水量,吸收水分或者流失水分。吸收的时候,管子会变粗,而不太会变长,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宽度方向变大了,长度方向却没什么变化。

所以在切割时,宽度方向上需要分段,长度方向上可以尽可能长,这样的木板,拼接后内应力才能相互抵消,大大减少板面的形变。
有人担心色差的问题,好的家具在拼板时,选材时应该分直纹、山纹,颜色搭配一致,配板宽度按所需宽度合理放余量。选料时要把内裂、端裂、节疤等部分取下,选择色差较小的模板。

两块相邻的板材选择色差较小的木板,甚至能做到媲美整木的效果!

第二工艺:伸缩缝
大家会发现在家具面板,侧端常常有一条不宽不窄的缝隙
有时候实木地板用了几个月,发现地板上的缝隙变大了,头发、狗毛、灰尘、食物渣……都会进入缝隙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同人的皮肤一样,木材也是有孔的,会热胀冷缩。含水率太低或者太高,都可能会让木头“生病”,引起家具的变形与开裂,从而影响产品品质,所以在设计时会提前预留伸缩缝。

伸缩缝字面上理解,就是预留一个空间,供木板伸缩用的,让实木可以自由活动。
像南方的梅雨天,室内湿度变高,木材吸水,就会胀开,此时伸缩缝就会被填满。

北方开地暖的冬天,室内湿度变低,木材脱水,就会收缩。

此时伸缩缝就被拉更大。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芯板有了活动空间,防止芯板的开裂。
有人会觉得伸缩缝会影响美观、不好清理。但中国家具几百年来的经验说明,家具耐用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伸缩缝不可或缺。
第三工艺:榫卯技术
每次游览古建筑,总能被精美的结构所吸引。

如此美观的建筑,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不倒,奥秘就在于榫卯工艺。中国古代木匠不需要一颗钉子,也不用胶水,靠着榫卯结合,就能牢固地组装在一起。

中国的传统建筑之中极少用到胶粘钉连,绝大多数部件的契合,用到的都是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是传统实木家具中,通常在相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上采用一种凹凸处理的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槽、卯眼。

榫卯结构是实木家具的灵魂所在,这种传统的木匠手艺,用到房屋的建设上,不仅极其坚固,环保自然,而且伸缩很是美观。
实木家具经久耐用,也正是因为在榫卯工艺上大有讲究。传承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榫卯结构,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第四工艺 上漆工艺
放置了好久的实木家具却仍然有问题,到底怎么回事?
这可能和实木家具用的漆密切相关!
俗话说家具产品,“三分做,七分油”,可见漆颜色、漆质量在,家具产品中的份量多大。大多数刺激的味道是家具表面涂刷的油漆,一般好的实木家具,采用的都是净味油漆,好的净味油漆,它的甲醛、VOC、苯等含量远低于国内标准,本身气味比较淡,也不用担心甲醛污染。

实木家具表面的漆不止是为了美观,还为了保护家具,因为木材的天然特性,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就会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产生较大的变形,而且沾惹灰尘之后
实木家具上漆的工艺非常繁琐,要经过多道工艺。
再以高博木业家具为例,高博木业家具采用开放式喷涂,经过4遍打磨和4遍上漆,打磨>底漆>打磨>底漆>打磨>面漆>打磨>面漆。
经过层层上漆工艺,最后才能呈现出完美的产品,展现原木的自然美,这个也是考判断实木家具做工好坏的要点。
以上就是4个主要的实木家具制作工艺,一件好的实木家具诞生,当然不仅这4种类别的工艺,还需要进行多道复杂的工序。
现在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实木家具这么受到青睐,价格也比板材家具偏高的原因了吧。